

关注微信

关注微信
叠片过滤器的堵塞原因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密不可分。
叠片过滤器的核心在于那些堆叠在一起的精密沟槽叠片。它们通过在压紧状态下形成极细微的V型沟槽滤网来截留杂质。因此,其堵塞本质上是 这些沟槽被堵死,无法在反洗时被有效冲开。
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:
一、污染物特性问题(“敌人”太狡猾)
这是最直接的原因,即水中的杂质特性与叠片过滤器的特点不匹配。
1. 粘性物质的“胶水”效应:水中含有藻类、微生物分泌的粘液、油膜、或化工废水中的某些有机粘性物。这些物质不像沙粒那样是刚性的,它们具有粘附性,会像胶水一样牢牢地黏在叠片表面的沟槽里。即使反洗时叠片松开,这些粘性物质也无法被水流轻易冲走,反而会粘连更多的杂质,形成顽固的污垢。
2. 纤维状杂质的“缠绕”效应:水源来自河流、池塘或含有工业纤维的废水,水中的细小水草、纤维、毛发等物质。它们不像颗粒物那样能被拦截在表面,而是会 “钻入” 叠片之间的缝隙中,并相互缠绕,形成一团“线球”,物理性地卡死在沟槽中,极大地阻碍水流,且反洗难以彻底清除。
3. 超细颗粒的“嵌塞”效应:水中含有大量极细小的淤泥、粘土类物质。这些颗粒物尺寸可能小于叠片的沟槽宽度,但它们 “无孔不入” 。大量细颗粒会深度嵌入并紧密地填充在V型沟槽的最底部,就像用腻子填缝一样,将过滤通道彻底封死。
二、系统设计与操作问题(“战术”失误)
过滤器本身的工作环境和控制方式不当,导致其无法有效发挥自清洁功能。
1. “疲劳作战”——反洗周期与时长不足:
· 周期过长:系统设定的反洗触发压差过高或时间间隔太长,意味着过滤器在已经严重堵塞的情况下才启动反洗。此时杂质已被压得非常密实,清洗难度极大。
· 时长过短:反洗过程持续时间太短,叠片刚被撑开,水流还没来得及将沟槽内的杂质完全冲刷干净,就又进入了下一个过滤周期。脏污持续累积,形成恶性循环。
2. “压力不足”——反洗动力不够:反洗水泵的压力或流量不足。反洗需要高速水流瞬间冲入撑开的叠片,产生强大的剪切力才能将杂质带走。如果水流“有气无力”,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清洗效果。
3. “以短攻长”——选型错误:错误地使用了叠片过滤器作为第一级预处理。叠片过滤器本质上是一种 精密过滤器,擅长处理经过初步过滤后的水中较细的杂质。如果直接处理含有大量粗颗粒(如沙子、小石子)的水源,这些粗颗粒会迅速卡死叠片,造成毁灭性的堵塞。它前面必须有篮式过滤器、旋流除砂器等作为初级防护。
三、设备本身与维护问题(“装备”老化)
过滤器本身的物理状态不佳,导致其无法正常工作。
1. 叠片自身“老化”或“损伤”:长期使用后,塑料叠片可能因反复挤压和化学腐蚀而 疲劳、变形或破损。变形的叠片无法严丝合缝地压紧,会导致杂质直接穿透;而破损的叠片边缘会更易卡住纤维物,且损坏的沟槽失去了过滤能力。
2. 弹簧或活塞“无力”:驱动叠片压紧和松开的弹簧或液压活塞机构失效。如果压紧力不足,过滤时叠片间会产生缝隙,导致大颗粒杂质直接进入并卡在内部。如果反洗时撑开力度不够,叠片间隙太小,水流无法充分通过,清洗效果大打折扣。
3. “只工作,不体检”——缺乏日常维护:从未对叠片过滤器进行 拆卸手工清洗。即使是最好的反洗设计,也无法保证100%清除所有杂质。长期运行后,必然会有顽固污垢残留。定期的拆解,对叠片进行人工刷洗或浸泡,是恢复其最佳性能的必要保养。
总结与形象比喻:
您可以这样理解: 叠片过滤器就像一把 非常精密的梳子。
· 粘性物就像是 嚼过的口香糖,粘在梳齿上很难弄掉。
· 纤维物就像是 长头发,会缠绕在梳齿上。
· 超细淤泥就像是 厚厚的泥巴,会把梳齿之间的缝隙完全糊住。
而反洗,就是用力甩动这把梳子,试图把这些东西甩掉。如果东西粘得太牢(污染物问题)、甩的力气太小(压力不足)或者甩得太晚(反洗周期长),效果都会不好。时间长了,就必须手动把梳子清理干净(人工维护)。
希望这份原创的解析能帮助您彻底理解叠片过滤器堵塞的根源。